第451章 迁都(2 / 2)
李卫国居安思危,不会让站在权力顶峰的贵族集团们长久的霸占一个地区,不会让他们形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利益老巢,因为一旦形成利益老巢,今后再想动他们的利益,就会酿成各种巨变,十分麻烦。
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很容易控制文武百官,但建都几百年后,皇帝就会被文武百官说挟持,根本原因就是文武百官在首都周围形成了连皇帝都无法撼动的利益圈子,一旦国家发生巨变,则迅速灭亡。
这本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但李卫国却另辟蹊径,他的对策就是迁都。
每隔25年迁都一次,让站在中华帝国权利顶峰的贵族集团们,甭想在一个地方扎根不走了,也甭想霸占一个地方从此发展成权力和财富的双垄断。
李卫国很清楚,每一次迁都,这些帝国高层的贵族们,在权力和财富之间,只能选一样。
当然,如果不跟着一起迁都,就算你是新贵族,因为长时间远离帝国首都权力圈子,你也将失去权力的照顾,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地方土豪富家翁,没有了权力的庇护,当地的其他土豪富翁们就不怕你了,竞争也就恢复平等了。
而如果跟着迁都到别地方去,在新的环境里,他们只有权力,想要获得财富,就只能跟当地势力竞争和强夺。
每一次迁都,当地的势力必然反抗外来势力,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中央势力打败当地势力,但中央的贵族们准备建立自己的新的利益圈子时,当皇帝的就会再一次迁都。
如此不停地循环,以此来解决权力和财富集中问题。
当然,还得有其他手段一起辅助才行,比如朝廷官员及其直系家属不得经商,不得与民争利等等。
这些都是李卫国从人文、地理等因素上做出的大局观考量。
第一次迁都,李卫国将新的首都设在了湖北武汉,这个位置刚好位于中华帝国的中心,也是大陆的中心地区,离帝国东南西北的距离都差不多,最适合不过了。
武汉因此被李卫国更名为大京都。
大京都,顾名思义。就是李卫国同时设立了八大陪都,分为四京、四都。
首都自然就是武汉大京都,而京指的是东京、南京、西京、北京,都指的是东都、西都、南都和北都。
四大京和四大都,分部中华帝国东南西北,合起来拱卫大京都。
北京不变,上海更名为东京,统率华东地区,海南岛三亚更名为南京,统率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西安更名为西京,统率华西地区。
东都,指的是虾尾夷州首府檀香山,被李卫国更名为东都。
从地理位置上讲,虾尾夷在中华帝国领土以东,虽然人口少,经济不发达,但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中华帝国要以虾尾夷群岛为跳板,同整个美利坚联盟国抗衡,处于战略最前线,守卫中华帝国本土东大门。
东都,统管整个北太平洋各群岛,是这些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澳洲的悉尼更名为南都,统管澳洲和南太平洋各群岛,是这些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西都是伊犁,统率西域地区,是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北都是乌里雅苏台,统率北疆地区,是北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由于武汉大京都的皇宫、朝廷各部门办公地点还在建设当中,因此李卫国便带着后宫家眷们先去了南都悉尼避寒,让朝廷文武百官们在武汉大京都主持各项建设工作。
实际上,迁都虽然耗费大量钱财,但好处却是更大。
比如武汉目前只是一个人口不足30万的小地方,但成为中华帝国未来25年的首都之后,这里将大规模进行经济建设。
由于朝廷中央机关迁入,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发展,这里将成为帝国的中心,必然会影响周围各个地方的人口和贸易转向这里,使得武汉实现经济发展的腾飞,并带动周边各省的经济高速发展。
实际上,即便是在后世,用李卫国的话来讲,如果真要西部大开发,直接把首都迁到西部,你看开发的快不快?如果真要振兴东北,直接把首都迁到东北去,你看振兴的快不快,绝壁是嗖嗖滴!有木有?
中华帝国迁都武汉,不光是全中华的商人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全世界商人们也都不傻,如此巨大的商机怎能错过,于是纷纷调集资金,投入武汉新首都的大规模建设当中。
无形中,李卫国的这一次迁都,却是为武汉和周围几个省份,带来了数百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大幅度提振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提升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原本中华帝国的经济增速放缓,却因为这一次大迁都,经济再次被拉动起来,成千上万亿的资金被活动起来,使得中华帝国的经济增速再次进入高速增长轨道。
在南都悉尼避寒度假的李卫国,得到朝廷各部门的报告后,已经乐得屁颠屁颠的了。
原来迁都的好处竟然这么多,以后不一定非得每隔25年来一次迁都,完全可以根据国家当时的情况,哪里需要发展,就把首都迁到哪里去。
李卫国拿出日记本,将这个心得记录下来,然后走向一间秘密教室,在那里坐着几百名学生,他们都是李卫国的子女,每隔一段时间,李卫国就会把他们叫到一起,亲自给他们上课,把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未来展望,把自己的浑身本领,统统教给他们,让他的孩子们,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志向,把中华帝国建设的更加强盛和美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