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开门揖盗(1 / 2)
最快更新兵锋无形最新章节!
(ps:拙作《残唐涅盘》已同步上传,欢迎感兴趣的书友筒子们,点开作者信息,点阅品读。)
克服阻力打开闸门,放开的是滔滔水流。
做通自己人的思想工作,让出便于敌人进出的通道,引得的是无尽祸害。
敌人类似洪水猛兽,其凶恶程度远胜水灾、兽害。
受阻于三个方向的日伪,以为经过这么些天的鏖战,特勤旅已是强弩之末。
不顾风雪强劲,暂不理会遁逃进深山老林的零散“抗匪”,洪水般涌进既定作战目标。
“电告司令部田代司令官,一木支队竟日苦战,突破抗匪重重阻碍,到达兴隆镇……”
尽管风雪中,还看不到兴隆县城的轮廓,但一木清直少佐已难以压抑兴奋。
这个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5月份到华北驻屯军,就任第一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
<bion=upw"></"></a><ahref=""></a></marquee>,处心积虑地准备着。
如果没有意外,正是他想出一个士兵失踪的“绝妙点子”,整出卢沟桥事变。
正是他率部炮轰宛平城,“扩大事态”正式拉开全面侵华战争序幕。
正是他带队攻打二十九军学生团驻守的南苑,致使宝贝疙瘩似的学生兵几近全部战死。
也正是他在太平洋战争中,带着所谓的“一木支队”试图充当救火队角色。
现在,用不着他找借口,就已开战了。
是不是拉开全面侵华战争大幕,不关他什么事。
因为这次他属于应战者,提前当上支队长,且还是赶来充当救火队的角色。
“纵火犯”心态极其奇妙,不仅对驻有重兵的兴隆县城围而不打,而且用以困扰守敌的居然是教导团。
平津等地的党组织虽然大部分紧急撤离,但输送进步学生的任务还是能够胜任的。
特勤旅教导团,没有宋将军学生团那么阔气,只有九百余人。
毕竟初步起家的特勤旅,哪儿都缺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有热血、有纪律的骨干。
咬咬牙,划拨出七百余名大中学生,编入教导团。
团长田予义、政委郭宏轩,均是东北抗日联军各部交流过来的青年学生干部。
担任营、连、排主官的,则是富有战斗经验的几十名抗联战士,百余名散落锦州一带坚持抗战的原东北军士兵。
鉴于“历史上”宋将军舍不得这些宝贝疙瘩动刀枪,迟至开战前夕才发给步枪的教训。
教导团的装备训练,可谓是一等一。
着装整齐。人人都是鬼子钢盔套上粗劣版迷彩里外衬的“凯夫拉”,淡绿色宽大工作服式的棉布军装,有些臭却绝对便于行军作战的黄胶鞋。
武器特殊。五百支步枪清一色辽十三式,六十挺轻机枪全是捷克式,十五挺重机枪更是从主力一团抠出五挺马克沁配齐。
便于山区机动的火炮,做到团属炮连苏罗通、麦得森各两门,迫击炮每排配备一门,掷弹筒每班一具。
班长及以上干部,人手一支十响、二十响驳壳枪。
训练有素。完成围困任务,依照命令分作两个方向撤离,做出慌乱“逃跑”架势。
依然能够分别向被围、来援之敌精确打击,之后交替掩护,翻山越岭全身而退。
使得一木清直率部,兴高采烈与困守兴隆县城的日伪汇合时,心底有些悻悻不快!
日伪不知特勤旅有意开闸放水、引流滞洪,得意扬扬地发出捷报的不止是一木支队。
第六师团四千余兵力,配属五千余伪军,在守备团各部“稍触即溃”的鼓励下,大踏步地挺进。
汹汹山洪般漫过各处河谷村庄,分兵占据房舍及附近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