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最后的宁静(二)(2 / 2)
几十年的秘密揭晓了,尽管现场的所有人对这个秘密都有心理准备,但当这一时刻到来的时候,众人还是心潮澎湃,尤其是其他皇子们更是说不清酸甜苦辣。
不久,九月初二日夜晚,宫中太监便来通知永琰:明天在圆明园勤政殿,皇帝召见。永琰哪里还有睡意,过了午夜,立即套车启程,前往圆明园候见。此时夜深人静,但出了城就发现在前往圆明园的御道上,铃声喧腾,鞭声震野,一群群马队簇拥着一辆辆马车,向西北奔驰,灯笼火把照耀得一路通明。原来皇子、皇孙以及在京的王公大臣接到通知,都在往圆明园赶。
1795年的10月15日,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当众开启了密封二十二年的鐍匣,取出发黄的上谕,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颙琰叩头谢恩,表示谨遵圣谕,修身历练,以期不负重托。
紧接着,乾隆又宣布了更为惊人的决定:
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至于皇帝和太上皇的分工,乾隆也作了安排,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还有一个职责,就是每天要对皇帝进行“训谕”。
当日,乾隆即将退位的消息就被制成谕旨,宣告天下。这”天下“自然包括清国本土,东亚各藩属国以及西洋等”海外之夷“了,约20天后,广州的洋商就知道了消息;又过了几天,爱娜也知道了。
”这就退位了?!“起初爱娜很吃惊,而后又释然了:乾隆这个老头儿也不容易,85岁了,也应该退休了。
.......................................................................................
所谓的乾隆盛世,自乾隆三十年开始,就逐渐走下坡路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河南、安徽、江西各地出现饥民,川楚陕三省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其中大约有一百万人前来有着大量荒地、原始森林的川楚边境就食,该地土壤瘠薄,气候恶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还需受雇于木厢厂、铁厂、纸厂,获取微薄工钱,方能生存。他们不仅受地主、厂主的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的勒索,生活极为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乾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将要“换乾坤,换世界”。稍后,刘松、刘之协、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传教时,又提出“弥勒转世,当辅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写,暗指明朝后裔),宣称“黄天将死,苍天将生”,入其教则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吸引了大批贫民入教。到乾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起事。
与此同时,“改土归流”后,在湘西,黔东北地区,清国以流官流治代替土官流治,此举固然维护加强了清廷对西南边疆的统治,但也加重了矛盾。清廷不仅在苗疆设立府,厅,州,县等政府机构,而且建立了镇,协,营,汛等军事据点,用以镇压,大批文武官员接踵而来,随之而来的是对苗民的种种盘剥。西南地区本是贫瘠之地,加上官府地主和高利贷商人的欺压,苗民苦不堪言,苗疆地区经济萧条。
乾隆五十九年,即1794年。10月至12月间,苗民石三保,吴八月,石柳邓,吴天半等人在凤凰鸭保寨及强虎哨大王庙里吃鸡血酒,发誓造反起事。石三保称“苗王”,石柳邓称“统兵元帅”,吴八月写宣传册,宣传“恢复故地”的宗旨。很快,许多贫穷苗民子弟纷纷加入,起事队伍迅速发展成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