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科举(2 / 2)
“世伯!”明煦不满道。“是真的,没骗你,这句话引自《庖丁解牛》,本就是讲养生的道理。”林海有些无奈。
“那现在呢?就没有别的解法了?”明煦追问道。
“庄子主张至知|无知,这句你也可以理解为求知是增加义理的过程,也是鉴别知识是否合乎道理,剔除悖道的过程。”林海解释道。
“这样啊,我明白了,谢谢世伯指点。”明煦道谢。
“你小考将至,该多读读《孟子》才对。”林海说。平日还好,现在读《南华经》有点不合时宜。
“我知,平日里在准备。”明煦解释道。自从那日对世界产生怀疑以后,明煦去拜读了庄周的作品,然后就被迷住了,比起枯燥无味的儒家典籍,庄子的文章实在是有趣多了。庄周本人也很可爱。
听他如此,林海也不再多说,点到为止。
于是书房重新恢复安静,一人批示公文,一人看书写字,倒是两厢得宜。
提笔奋战了数月,终于到了正日子,这天明煦乘马车赶往童生试第一站县试的考场,为了不耽误事儿,他这两天都住在林家,离县城不算远。随行的的只有长安长春二人,明榭和林海一个不在,显然对他很是放心。
相比于明榭和林海的笃定,远在京城的宋氏则要紧张多了,一大早的就起来上香念佛,请求保佑儿子一切顺利。
被迫起床陪母亲的明睐看不过去了,“母亲,你那么早的烧香,佛祖菩萨都还没起床呢。”
“呸呸呸,小孩子言行无忌,佛祖不要怪罪。”宋氏告罪道,然后就把女儿给赶出去了。
“……”
被赶到门外的明睐有些无奈,拜佛祖有什么用,人家又不管这个,该拜的是文曲星君吧,碰到煦
哥儿的事情,母亲就变得,嗯,有那么点的不可言说。不过也可能是母亲那里就只有佛祖,明睐在心里补充。
上完了香,又念了段经,宋氏还觉得有些不足,前些日子已经出城祈福过,现下有些不知道做些什么。
“不过是个童生试,母亲你至于这么紧张吗?煦哥儿若是这个都过不了,那以后都不用读书了。”只能说明资质太差,那就没办法了。明睐无法理解宋氏的情绪。
“我担心的是童生试吗?我担心的是煦儿第一次科考,哪能一样吗?这是个开端,万事开头难,煦儿过了这一朝,就是大人了。”宋氏说着眼眶竟有些泛红。
明睐更加无奈,刚才还说自己童言无忌,现在又说煦哥儿是个大人了,而且万事开头难放在科举一事上显然不行,之后只会更难。
不过明睐在心中虽然这么想,却也看出来母亲这是想煦哥儿了,遂安慰:“母亲在这里忙乱,煦哥儿却是个心大的,前些日子还来信与我说,让我打听打听荣国府的一位表小姐,说是林家黛玉的,母亲你瞧瞧,连人家姑娘的名字都晓得了。”
明睐本是打趣,宋氏却当了真:“怎么回事?睐姐儿你仔细说与我听,怎么跟荣国府扯上关系了,竟还打听了人家姑娘的闺名。”
“煦哥儿在信中说,在扬州遇到了林大人,这位姑娘的父亲。是祖父昔年的学生,煦哥儿在江南多受他照顾,于是嘱咐我以后可以带那位林姑娘一起玩儿。只他也不想想林姑娘才八岁,与我缘何能玩到一块去。”见宋氏误会了,明睐赶紧解释。
收到信后,她也试图不露痕迹的接近林姑娘,却不想这位林姑娘进了外祖母家,竟没有出过一次门,她又没有理由上门,是以还没有见过这位林姑娘。煦哥儿单与她说了此事,怕是不想太过招摇。
明煦要是知道了明睐的想法,肯定会给她加鸡腿,想的太对了,他当然不能光明正大的来,在林家,林海自然不会在自己这个外男面前多提自己的女儿,最多在明煦请教问题的时候偶尔提起女儿才智不输男子,长恨不为男儿身。
而且在林海的想法里,闺女在外祖家过得好好的,还是少有人打扰为好。
明煦却知道,小姑娘在别家过得并不快活,这些日子以来,林海待他称得上是尽心尽力,比起自家子侄也不差什么了,投桃报李,他自然希望小姑娘能过的轻松些,无奈却使不上力,只能嘱咐姐姐多看顾些,带着小姑娘玩玩,不指望她融进京城贵女的圈子,至少有姐姐带着,不会那么多愁善感,泪伤己身。
孩子们不知道,宋氏却是知道公公的这个学生的,当年她嫁过来时,林家尚在京。“原来如此,既然煦儿嘱托了你,怎么没见你上门?”宋氏问道。
“女儿这不是没想到上门的理由吗?咱两家毕竟没什么来往。”明睐解释。
“还要什么理由,煦儿受人家父亲教导,我们难道不该上门道谢?你明天就递上拜帖去。”关于明煦的事,宋氏一向不马虎。
“是是是,女儿回去就写了拜帖,准备礼物,明日送去。”明睐顺着她,母亲说的不无道理,有长辈出面,煦儿那里也好解释。
“唉,要不是怕吓着人家小姑娘,我明天就该和你去。”宋氏犹在说。
而此时明煦已经验过身,提着篮子进了考场,开始了他科举入仕的第一步。远在江南的他尚不知道与另一个人宿命交集将要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