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九章 南面就食(1 / 2)
天气一天比一天热,关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只淅淅沥沥的下了几场下雨,到了天佑五年,更是滴雨未下。
从长安向西北望去,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淡淡绛红色。
大地皲裂的像一张张渔网。
旱灾往往伴随蝗灾,绛红色的天地间逐渐漫延起土黄色,
张牙舞爪的从北面铺天盖地而来。
入目可见的只有土黄色,曾经的树木也变成这个颜色,少数翠绿也被蝗虫啃噬一空。
渭北今年连春耕都没开展,宣教司与户司c吏司组织百姓到渭南躲避旱情。
然而随着天气的炎热,渭南也被旱情和蝗灾覆盖,水网干涸,失去土地依靠的百姓大量聚集在长安,不仅城内人满为患,城外也搭建起了大量棚屋。
每日靠长安官署的施粥过活。
然而长安也不是万能的,粮食倒是不缺,但缺水就成了大问题。
为了保证人的饮水,大量牲畜被宰杀,导致肉食的价格降了下来,李晔为了避免百姓损失,全部收购,供应军中。
京兆尹江怀昌恐百姓生乱,欲驱离长安,被政事堂阻止了。
钦天监断言大旱至少还要持续两个月。
而关中的忍耐差不多到了极限。
灾民大量聚集,水源稀少,卫生状况也持续下降,疫病也在慢慢肆虐。
别说两个月,半个月之后,就会渴死人了,灾民增多,粮食也不够了。
淮西淮南的大战也消耗不少粮食,有功将士的赏赐还没有颁布,只是记载功劳簿上。
没办法,李晔只能下旨就食于兴元。
旱情基本被挡在秦岭c陇山之北,兴元没受多大影响。
政事堂的职能作用便发挥出来了,无论什么派系,赵崇凝c韦昭度c刘全礼c李巨川都各司其职,组织乱民分批次转移凤翔或者兴元。
能在长安落户的百姓,家家户户还有些余粮,不愿南下。
甚至一些难民都望着皇室。
李晔只能带头,领着六万大军,和近三十万的百姓从子午道进汉中,太子c韦昭度c赵崇凝等留守,长安诸多官宦权贵也大多留了下来,他们并不缺水。
长安没兵,也不担心他们闹出什么幺蛾子。
沿途早设立了落脚点,由宣教司和辅军人员准备清水和食物。
加上之前组织几批南下灾民,汉中差不多涌入一百多万人口。
即便兴元历年风调雨顺也扛不住。
灾民没有出现大面积死亡,倒是让李晔松口气。
兴元府知府裴贽尽职尽责,组织百姓搭建房舍。
不过随着北面的灾民越来越多,兴元也到了极限。
附近能支援兴元的只有凤翔和成都,不过凤翔也承担了一部分难民,没有余力,而把粮食从成都运出来,中途的损耗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没办法李晔只能再度南下,去成都要饭。
大军和辅军打前站,修桥补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悬崖绝壁中开辟出来的栈道,在崇山峻岭中蜿蜒,走金牛道,下剑阁,处处雄关天险,李晔深深为当初没有选择在此地跟王建死磕而庆幸。
否则即便打下来了,大唐的精力也会被耗尽。
事实上,两个月过了,关中一些地区倒是飘了几场小雨,但对于一场持续大半年的旱灾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李晔到达剑州,杨鉴从梓州前来迎接。
并带了一些粮食,杨鉴镇守利州差不多十年,人变得老成而干练,名声虽然没有周云翼c杨师厚等人响亮,不过一直兢兢业业。
“末将今年生了第七子,老大老二皆在武营,等将来长大了还为大唐冲锋陷阵扫平天下。”君臣相见,自然一番长谈叙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