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章 目的二,人口(1 / 2)
面对赵俨的调侃,刘晓笑了一声道:“伯然兄不必这么看低我,我说的军饷也好,抚恤也罢,全部都是真的。”
“不仅仅是在汝南和阳安执行这个标准,就是回去了也会按照这个标准来的。和百姓交易需要相对公平,这是我安身立命的原则之一。不然的话,收这些屯田户为辅兵我也完全可以不给钱啊。”
刘晓说的没错,这年头基本上管饭就行了,哪里还有什么所谓的工资和待遇?
这也是赵俨现在还算愿意配合的原因,毕竟百姓得到了好处,士大夫的道德底线就不算被践踏。
赵俨盯着刘晓道:“希望你能坚持下去!”
“这个还用得着你说?对了,朗陵的豪强有没有那些罪大恶极的?临走之前我得为朗陵百姓做点贡献。”
“没了,都被我杀了!还有,下次想抄家就直说!”
“呃...”
望着赵俨离开的背影,刘晓摸了摸耳垂,这人还真是有够狠的。
......
随着刘晓做出承诺给屯田者辅兵的待遇,越来越多的百姓愿意跟着刘晓走。最起码在他们看来,刘晓出手大方豪爽,十分讲信用。
除此之外,荆州如今是百姓心中的世外桃源,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没有战乱,盗匪很少。
以及土地都卖给当地豪强之后,他们这些百姓只能勉强填饱肚子而已。
现在有机会去一个安定的地方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朗陵最终有三千多户百姓愿意跟随刘晓去荆州拼一把。
当他们到达阳安郡的治所阳安县之时,这里也已经被向宠拿下了。
在李通的帮助下,一点困难都没有,改旗易帜的过程中甚至都没有出现流血事件,可见李通本人在这片地区的威望还是蛮高的。
向宠自然是按照刘晓的意思,把所有百姓都给迁徙走。刘晓到来的时候,百姓已经收拾好了,一个个拖家带口、大包小包的。
不过向宠并没有像刘晓在朗陵那样,给出一些的待遇,因为还没那个权限。
其实有李通的存在确实也不需要这些,他虽然比不上赵俨能够让百姓们信服,但是十几年的实际统治还是压迫的百姓没有一丁点反抗的念头。
好在刘晓把朗陵的那些屯田者吸纳成了辅兵,一路上起了不少作用。
不然已经被李通打造了十几年了的老巢阳安城可不是这么容易搬迁的。仅仅是其中的府库里的各种物资就要比刘晓他们这一路上搜刮的总和还要多!
而辅兵们听说这些物资当中有他们的军饷之后,干起活来格外卖力。
最让刘晓奇怪的是,李通居然跟着向宠他们一起来到了阳安。这老匹夫之前不是还很不配合的一副大爷样嘛?
虽说他打的旗号是少增杀戮,但是刘晓知道这么一个乱世老**哪里会有那么大的仁慈之心。
如果自己换成李通那是绝对无法就这么眼睁睁看着经营了这么多年的老巢给人搜刮干净的。
可能在这个老**看来,我今天抢你,明天被他抢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这里面就是刘晓的经验有些不足了,李通赶过来可不是幡然悔悟之类的,而是先一步回来寻找自己的小金库。
虽说他是阳安郡的实际主人,但这并不妨碍他把自己的东西和阳安府库的东西给分开来存放。
如果李通不跟着过来,那很有可能他自己的东西都保不住。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说李通是阳安的土皇帝倒也说得过去。
而陈到默许李通先一步跟过来处理自己的财物,倒不是看在私下的情分上瞒着刘晓。
而是按照常规,李通带着人马投降了过来,那他麾下的部曲还是会交给他来掌握。
无论是安其心也好,还是收买对方也罢,李通自己的财物肯定是不能算在缴获里面的。
直到向宠过来想刘晓解释了一下缘由,他这才明白过来李通为什么会这么好心的过来帮忙。
不过他只是笑了笑,些许钱财罢了,不是很在意这些。李通最后如果还是那么倚老卖老,这些就当作他的退休金了。
......
赵俨也确实不是吹水,他的统筹调度能力真的是十分高超。
面对阳安如此杂乱无章的局面,他只用了半天就把大大小小的事情给梳理了一遍,紧接着制定计划,一路上忙前忙后,安排的循序渐进。
但他这种忙不是像诸葛亮在蜀汉时候的事必躬亲,而是很有条理的分配好任务,制定专门负责这项任务的人。
一旦哪个环节出了差错,赵俨直接找那个负责人。不管那个负责人是谁,身后有什么背景,都是轻责问罪,重责砍头!
还别说,在这种非常时期,用这种手段所取得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等刘晓带着一群人来到吴房城下时,惊讶的发现城墙外围一片人山人海。
吴房县本地人、前面几县迁徙的人、工匠及其家属,再加上刘晓现在迁徙过来的人,此时聚集在吴房城下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恐怖的四万两千多户!
得到数据的赵俨第一时间坐不住了,只见他满眼血丝的找到刘晓道:“将军,人太多了!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很容易出问题的。老天爷啊,整整四万两千多户!一天下来人吃马嚼的会有多少排泄物?”
“这么多脏乱的东西弄在一起,一旦爆发瘟疫或者疾病,后果简直不敢设想!”
四万多户远远没有到达刘晓所设想的极限,他这次北上是打算大规模迁徙民众的。尤其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摧残,如今的一户人口其实并不多。
所以刘晓还是下令源源不断的迁徙这附近几个县的百姓过来。
毕竟李通战败后,阳安郡和汝南郡简直就是被捆绑了的少女,想用什么姿势就用什么姿势。
这些数据看起来是多的不得了,其实也不过十六、七万人而已。
尤其被迁徙的人大多数是青壮,他们个人的身体素质足以应对绝大多数的疾病侵害和突发状况。
想要有那么多青壮其实说来也简单。这种战乱、饥饿以及多病的年代,身体不好的老弱病残早就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