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四章(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
冯晓刚离开华谊兄弟已成定局,多年的交情,王忠军对冯晓刚的性格实在是太了解了,脾气倔得和驴一样,说完的事,九头牛都拽不回来。
王忠军现在考虑的只是,一旦冯晓刚出走这件事传扬出去,该怎么应对,眼下唯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签下几个大牌艺人,用这些大牌的名人效应来抵消冯晓刚出走带来的影响。
可是该签谁好呢!?
国内一线真正的大牌就那么几位,现在一个个都名花有主,更别说在影响力方面,能够和冯晓刚相比的了。
冯晓刚别说只有两部电影赔了钱,就算是从今往后一直摆烂,就凭他前十来年的成就,他国内一线大导的地位就不会被动摇。
更别说,冯晓刚这两部电影都不能被归结为烂片,《一九四二》如今的口碑基本上都是比较正面的,只不过不讨观众的喜欢,因此票房不佳,实属无奈。
至于《夜宴》,别看口碑和票房都很差,可是参与拍摄这么一部大制作,王忠军从来都没觉得后悔。
《夜宴》也是如此,王忠军之所以投入大笔资金参与拍摄《夜宴》,是由于公司整体布局考虑的结果。
首先这是一部制作成本很高的商业影片,其次是王忠军相信冯晓刚能掌控得了这样的大制作,第三则是因为冯晓刚本身就具有商业性,有利于回收成本,创造商业利润。
说白了,王忠军需要这么一个标签,提升华谊兄弟自身的商业价值,所以他需要和冯晓刚绑定。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电影制作往往是导演为中心,即导演看到自己认为很好的题材,觉得自己可以驾驭,然后去找制片公司,制片公司进行论证,觉得还不错的话就融资,然后开拍。
虽然有制片公司论证的这一过程,但是由导演选择题材,与市场脱钩的风险性就会更大一些。
商业电影制作,往往是以销定产的逆向过程,也就是说,对市场更为敏锐的制片公司发现题材,寻找合适导演拍摄,这是西方商业电影制作的基本常识,也就是以制片人为中心。
但对于特殊国情的中国电影来说,却往往是最不易的事。
目前的中国电影制作,民营公司在这一点上,要远胜于国营公司,也意味着他们的电影制作已经走向成熟。
因此,冯晓刚的《夜宴》其实是一个公司的市场选择,它更应该是华谊兄弟公司的《夜宴》,因为,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导演标签要让位于公司标签。
作为商业电影的《夜宴》,一方面遵循着商业电影的创作原则,走古装片这一类型电影的创作道路,另一方面,也在创作中注入了作为导演的冯晓刚的个人创作格调。
《夜宴》的最大突破在于,影片将意象大面积地移入古装电影的创作当中,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人物心性,而去强调其心性中的某一方面,使人物成为某一符号的代言人。
在这样一个没有朝代背景的叙述中,每一个人都成为某一个象征,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境界当中。
人物处理如此,场面和情节处理也是如此。开场的杀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羽林卫和白衣艺人的格斗是一边倒的,白衣人扑向刀光剑影,那是因为他们将此当作其艺术剧情的一个部分,所以他们没有半点的反抗。
又比如最后厉帝的自杀,不能以综合人的视角来看待他,他对于他哥哥的问话,更是他自己的喃喃自语。此时他的心中只有他自己,别无外人,他自己已经被自己所击败,再没有活下去的意义。
在这样的人物单一指向中,意象成为解释人物心性的关键词,同时,它又与宫廷场景形成了很明显的反差。
人物欲望冲天,但都是单一的,平面的,而宫廷布景却充满着纵深性,色调更是一片内敛,着意刻画着宫廷的幽深。
这种反差,才是影片的悲剧性所在,到最后人们才发现,其实生活的世界跟自己的心性毫无干系,这是最大的悲剧。
如果单纯站在艺术的角度来看的话,《夜宴》不失为冯晓刚的一部力作,高手都力求自我突破与超越。一切源于欲望,一切毁于欲望,对于一个斗士来说,欲望是前进的原动力。
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冯晓刚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不得不兼顾电影本身的商业性,因此,《夜宴》也就成了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体,不仅要满足受众的艺术需求,还要符合市场运作规则,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在这个过程中难免有落俗套的地方,其实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电影的艺术性还是有保障的,服装精良,在符合时代特点基础上,皇后礼服,浴袍等都精美之极,无鸾学习的越舞的服饰非常配合音乐的需要,给人以清新和眼前一亮的感觉,为歌舞诠释了新的定义。
场景方面,宏大的宫殿,城堡,诗情画意般的林海,凄凉的草原、荒漠等,也延续了自从 《卧虎藏龙》、《英雄》、《无极》等古装武侠大戏在场景方面的基本组成元素,虽有似曾相似的感觉,但制作还算精良,特别是无鸾的习舞场,不失为在这部大戏场景方面的最大亮点。
至于最终的票房,只能说王忠军也始料未及,明明和国产大片相爱相杀的观众,怎么会突然之间就对这种大制作失去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