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老李召见(下)(2 / 2)
由于相谈甚欢,李鸿章甚至都忘了吃饭,直到女婿张佩伦过来提醒他才注意到自己的肚子已经开始抗议了,不禁哑然失笑,赞叹道,“东阳真乃天下奇才也!吾得东阳,洋务必成,这真乃大清之幸啊!”
闻听此言,李晖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好在他反应够快及时掩饰了下来,李鸿章又正心潮澎湃而没能发觉。但李鸿章的那句由衷之言还是给李晖提了个醒,“看来老李真是铁了心要做满清的忠臣,那将来与之为敌就是不可避免的,接下来我只帮北洋水师打赢海战就行了,别的切记不能多说,虽然多少有点同情老李的遭遇,但我可不会愚蠢到帮助自己的敌人!”
虽然为了怕李鸿章看出问题,李晖在饭桌上继续谈笑风生,但是不经意间,话题已经集中到李晖此来的最初目的——海军的军备问题。李鸿章老奸巨猾,很自然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却并没有生出怀疑,因为以常理而论,李晖现在还太过年轻,本来就不可能一直保持之前的惊艳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李晖的收敛反倒让李鸿章不自觉地松了口气,之前他的表现实在太过妖孽,简直是超出常理之外,甚至让李鸿章都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令李鸿章有些意外的是,李晖并没有急着帮他拟定采购清单,而是先干起了一件他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的工作——统一译名。虽然晚清涌现出了一些翻译家,但由于这些翻译工作并没有统一的组织,导致一词多译的现象极为普遍,别的不说,同一个人名都可能有好几种、甚至十几种翻译,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国人研习西学的难度。
而另一方面,这又严重浪费了清末中国本就匮乏的翻译力量,导致很多急需翻译的领域迟迟没人翻译,比如说,北洋水师都成立那么多年了,居然还没有中文口令可用,只能逼着官兵们学习英文。北洋水师就连水手也往往能够说出一嘴流利的英语,这在后世被很多军迷认为是其训练有素的标志,但究其缘由,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因此李晖决定提前将后世翻译的原则引入到这个年代,以减少人才浪费,首先,外国的人名地名全用音译,而不要一会儿音译、一会儿意译,增大后来人的学习难度;第二步则更难,李晖打算用后世的成熟译名取代目前五花八门而且普遍过于文言化的译法,不过以他目前在国内籍籍无名的现状,要说服那些大牛谈何容易?
好在李鸿章看过李晖的草案后表示了认可,以其权势助推的话,应该还是有些希望的。这项工作如果要全面铺开,没有几年时间别想完成,而将干预甲午战争作为穿越后首个目标的李晖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因此他理所当然地只选择海军专业术语作为试点,而且即使如此,他也没打算一个人独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