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星光熠熠(2 / 2)
结果是大家继续在说,并没有因为他发布了这样一道《让县志明本志令》大家就不说话了。也就是说,曹操的本意是“欲人言尽”,实际上的结果是谤议不止,说的人更多了。所以,曹操他很清楚,他绝不能长时间地离开政治中心。所以他在赤壁之战之后,每次出去打仗时间都不长,他要回来,前两次战争七个月,最后一次一年,他就回到了邺城。
曹操三次战争,三次回到邺城,他在政治上每一次都大捞了一票。曹操破马、韩回来,获得的政治待遇是什么呢?“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什么意思?就是按照当时的礼仪,大臣朝见皇帝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司仪官,要把他的官衔和他的名字都喊出来。比方说此刻如果曹操去朝见皇帝,司仪官就要喊“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曹操,参见皇上”,然后曹操就跪下来,“吾皇万岁,万万岁”。那么现在给他的待遇是什么呢?曹操两个字可以不说了,这叫做“赞拜不名”,就是不喊“曹操”,不喊了。因为在古代,直呼其名它是表示一种什么意思呢?表示这个被叫名字的人地位是比较低的。古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它的称呼,如果要尊敬对方是要称字的;直呼其名就表示我是上级,或者是长辈,才能对别人直呼其名。
第二个待遇叫做“入朝不趋”。“趋”是什么?就是小步快走,这是表示恭敬。现在规定曹操觐见皇帝的时候可以不“趋”。不“趋”倒也不一定等于说他可以端着个架子,这样大腰大摆地走啊。也不一定是这个意思,正常走路就行。当然董卓呢。我估计见皇帝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你可以正常走路,不用“趋”。
第三个叫做“剑履上殿”,就是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因为我们知道古人这个礼仪它有很多的具体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卑者见尊者一定要脱鞋,穿不穿袜子看地位高低,地位高的人可以穿袜子。地位很低的光着脚,叫“跣足”。那么剑呢,是绝对不能带进宫殿的,进宫门之前就要把配剑解下来。那么曹操现在可以带着剑,穿着鞋子,那当然袜子也可以穿,上殿了。
“如萧何故事”,就像当年刘邦给萧何的待遇一样。当然这是一种待遇,实际上曹操根本不见皇帝,皇帝在许县。曹操在邺城,有什么事儿写信,他根本不见的。但是是一种待遇。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征孙权回来,曹操获得的是封了魏公,就从侯爵进到公爵了。那么第三件事情就是他平汉中、伐张鲁回来以后,由公爵晋升为王爵,就是魏王,而且位在诸侯之上。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打破了刘邦定下的一条规矩,就是“异姓不王”。本来只有姓刘的才能封王的,这是封了一个姓曹的。他已经是破了这个例了。这是曹操三次战争回来以后政治上得到的待遇。那么到了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曹操的政治待遇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除了一个皇帝的称号以外,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跟皇帝一模一样。而且由于他大权独揽,所以他比皇帝还皇帝。那么到了这个份上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曹操要当皇帝了,他只剩下一个名字了嘛。曹操要篡汉自立,或者说代汉自立了。
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曹操审时度势、知难而退,把代汉自立的这样一个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曹丕。这个也是有根据的,根据《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以陈群、桓阶、夏侯惇为代表的一些人向曹操劝进,劝曹操当皇帝。陈群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说大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普天之下没有一寸土地、一个子民是汉王朝的,留它干什么?夏侯惇的观点是,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万民之主,什么人是万民之主?能够拯救人民的,能够安抚人民的就是万民之主。现在谁在拯救和安抚人民?曹公啊,为什么不能当?可是曹操没有接受。曹操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说:“施于有政,是益为政”,什么意思呢?就是只要对政治产生影响,那就是执政,不一定要有一个执政的名分。然后他又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如果说天命确实在我们曹家,那我就做个周文王吧。因为我们都知道,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服事殷,已经有了这个天下的三分之二的地盘他都没有去推翻殷王朝;但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是灭掉了殷纣王,取而代之的。所以大家都说这个话的意思就是,我做周文王,儿子做周武王吧,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不同意。吕先生说,曹操说吾为周文王,正见得曹操不肯篡汉;至于说他把这个任务留给了儿子,吕先生用了四个字来评价:“岂非梦呓”?他说你们这是说梦话。这个地方我是不太弄得懂、弄得清楚,我对吕先生是最为敬重的,我以前的讲座也多次引用吕先生的观点。但是我觉得,说曹操没有把这个事儿留给他儿子,好像也不大说的过去。
那么我的看法是这样,这个曹操当不当皇帝的事情,我总结了“四有”,就是“有想法,有资格,有条件,有障碍”。当然说曹操有这个想法是我的主观推测,讲清楚,因为他有没有这个想法,天知道呢,又不能找他来问,也没记载。但是。你说这个人做到那个份上了以后都不想,好像总是不太说得过去吧,对不对。第二。有资格,这个也不用讨论了。有条件。那更不用讨论了。那么有什么障碍呢?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里面讲了四个障碍。
第一,曹操青年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说这个“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我们回顾一下我们这个节目前面讲过的《一错再错》,我们讲到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都在皇帝问题上犯了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而且这三件事情曹操都是不以为然的,而且曹操认为随随便便换皇帝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情。这个观点可能到他晚年他还有。第二点,就是曹操世受汉恩。他们这个家族世世代代都受到大汉王朝的恩宠的,他报恩的思想可能还是有的,至少不忍心下手。第三点,就是曹操一直信誓旦旦,说我曹某人就是想做个齐桓公、晋文公,我绝不会篡汉的。赌咒发誓那么多次,最后他不能自己打自己耳光啊,这是第三点。第四点,就是曹操盘算了一下,发现他称皇帝不合算。为什么呢?他太清楚刘备、孙权是什么人了,他非常清楚只要我曹某人一称帝,刘备、孙权马上跟进。最后篡汉的罪名我曹某人背上,他们安安全全地去当皇帝,这不能便宜这两个小子,对吧。第二点,我曹操虽然现在不是皇帝,但我代表中央啊,刘备、孙权这些人,他再怎么说他只能算是地方。如果我当了皇帝,他们也跟着当皇帝。那他们地方变中央了,我跟他们的关系就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对方的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是对等的关系,这也不合算。
这个就是张作耀先生总结出来的四个原因,我可以把它总结为十二个字,就是“不吉利,想报恩,难改口,不合算”。但是我私下里以为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就是曹操自惭形秽,他形象不好,长得太差了,个子又矮,估计脸蛋也不怎么样。这个现在听起来很可笑,有人要攻击我说又信口开河了,其实要知道一点历史的人就知道,那个时候是确实很重形象的,如果一个人形象太差了当皇帝,下面就会议论,议论的话叫做“望之不似人君”,看上去不像,这恐怕也是个原因。
所以建安二十四年,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引《魏略》这本书的记载,说这一年孙权上了一封劝进表,劝曹操当皇帝。那么曹操把孙权的这封信拿来给左右看了一下,说了这么一句话,说这小子是放肆地把我放在炉子上烤。
所以我认为,曹操的真实的想法,恐怕最后是采取了这样的一个态度——“听天由命”。就是说,他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就做个周文王,这句话也未必就是确确实实地暗示他的儿子代汉自立;而是说如果真的天命在我这,那你就去代,如果天命不眷顾我,你就别代,你就继续做你的魏王,做你的丞相,我们只要掌握政权就行了。
那么这一系列的行动或者说活动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封魏公”,这是个转折点。为什么是一个转折点呢?表面上看起来,封公和封侯只是在爵位上升了一级,因为诸侯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但是你要知道汉代这个时候,公爵和侯爵它有个本质的区别,就是侯爵它最多有封邑、有封地,而公爵可以独立建国,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他可以建宗庙和社稷。事实上曹操封了魏公以后也建了宗庙和社稷,在魏郡。社稷是什么呢?社稷就是社坛和稷坛,社坛是祭祀土地神的,稷坛是祭祀五谷神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我们先民认为谁掌握了土地和粮食,谁就掌握了一个国家,就掌握了国家的政权,所以社稷是国家政权的象征。一个家族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庙、建社稷坛,叫做建庙立国;如果要消灭一个国家的话,那么打进它的首都以后一定要把它的宗庙和社稷坛给它毁了,叫做毁庙灭国。那么曹操封了魏公以后,在邺城建立他魏国的宗庙和社稷,就表明他已经建立了一个独立公国。我们现在还不能叫它独立王国,因为曹操是公爵嘛,独立公国。
那么这样一个建议是谁提出来的呢?是董昭提出来的。那么这是董昭的创意,还是曹操的授意呢?我们现在搞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这是曹操想做的事情。曹操在此以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三件事情:一个是扩地,就是把他的封地由十五个城变成了三十个城;第二件事情叫做并州,就是把天下的十四州并成了九州,并成了九州以后,并州、幽州、司州的四个郡归了他冀州,就是曹操把地盘扩大了;第三个就是造舆论。那么造舆论呢,那当然用不着曹操自己动手,也用不着自己动口,有的是人帮他造,比方说董昭啊。那么董昭这个人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我们注意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就是董昭的主意。董昭在三国史上只算一个次要人物,但是每次都出现在关键时刻。
但是曹操要作秀,三让。策命来了以后曹操马上上表,说这个待遇是只有周公才能享受的啊,我曹操怎么敢当呢?不敢当,不敢当。于是,以荀攸为首的三十多个人就写信给曹操说,曹公啊,你怎么不敢当呢?敢当,敢当!您老人家的功劳比周公大多了,我们都是熟读历史的人,我们知道历史上找不到比你功劳更大的人,请你一定要当魏公。曹操说,那这样的话,那不好意思我就接受这些封地,魏公这个称号我是绝对不敢当的。那么荀攸他们又写信去说了,说曹公这样做就不好了嘛,对不对,给你加封这个公爵,这是皇上的意思嘛,也是我们文武百官的意思嘛,你这样推三推四的,那就不够意思了嘛。为了给皇上面子,也给我们一点面子,委屈您老人家,就当个魏公吧!恶心啊,真是不爽,也不像曹操的为人,但是必须这么做,因为这是规矩,这是惯例,这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如果你不让三回,马上就接过来,你看吧,马上就有人骂他厚颜无耻,你都不让一让,你就当之无愧了?
就相当于曹操集团的诸葛亮的这样一个地位和作用的这个人,表示了反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要反对?他反对了以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集——进退失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