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英国人的转变(1 / 2)
北方军居然在不声不响之间就拉起了一支一百一十多万人的军队了,这对于朱尔典爵士和林权助公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英国的那只袖珍陆军,和北方军自然是没有可比性的。就算是日本陆军,一共二十五个师团,就算是全部满员,也不到六十万人而已,只有北方军的一半而已。上一次的战争已经证明了,北方军的火力十分强大,同等规模的日军,根本就无法和北方军相比。这无疑也表明,日本想要插手这场战争的话,付出的代价,恐怕会超过他们的预期。
“少帅阁下,北方军居然拥有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了,的确是让人很惊讶。”朱尔典爵士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虽然这样的结果对英国没有什么好处,但他却不得不结束这样的结果。
“爵士阁下,北方军虽然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但是,我们更多的是用来保卫国家的利益,并不会用来对外扩张。这一点,请爵士阁下放心。”吴皓轩满口保证道。
朱尔典爵士自然也不会将吴皓轩这样的保证放在心上了,政治人物的承诺,从来都是不算数的,随时都可以反悔的。现在北方军的综合实力还不强,能够保住自己的利益都算是很不错的了,自然不会对外扩张了。可一旦北方军统一了中国,实力进一步的膨胀之后,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向外扩张呢
林权助公使看向吴皓轩的眼神当中,充满了忌惮。北方军的总兵力已经有一百一十多万了,几乎是日本陆军的两倍。即便是同时和日本以及俄国开战,也绝对能够支撑的住。除非日本能够不计代价的进行动员参战,否则根本就别想打赢北方军。更何况,北方政府现在控制的人口,可比日本多得多。他们同样可以武装更多的军队的。至于工业实力,除了造船之外,其余的重工业,北方军也不见得比日本差多少了。特别是在钢铁产量上面。北方政府已经大幅度的领先于日本了。
林权助公使似乎已经看到了,日本向中国大陆的扩张之路,已经因为北方军的强势崛起而彻底的断绝了。只要北方军不自己找死的话,日本终究是没有希望再向中国大陆扩张了。这样的结果。自然让林权助有些难以接受了。不过,事实就是如此,他不接受也没有办法。
“另外,爵士阁下,北方军已经在东北完成了预备役制度了。如果。战事有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将陆军的兵力提高到两百万人。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有足够的实力来统一中国。”吴皓轩接着说道。
朱尔典爵士皱了皱眉头,他听出这是吴皓轩在向他示威。不过,对此他还真是没有什么办法。英国强大的是海军,海军的战舰再厉害,也不可能上岸的。仅凭英国的陆军,那北方军根本就没有办法。就算是加上日本人的话,想要获胜。估计也不太容易。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国际形势,根本就不容许英国卷入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当中。所以,英国在中国的政策,恐怕不得不发生巨大的改变。
朱尔典爵士和林权助公使离开了浦口,带着浓浓的不甘和愤怒离开了。而这,也直接导致了英国和日本的对华政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至于北洋政府,虽然英国和日本不想放弃他们。但是,他们似乎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得知北方军强硬的拒绝了英国和日本的建议。并且北方军的陆军扩充到了一百一十万人以上之后,袁大头和北洋的高官们,一个个面如土色。北方军居然有这么多强大的军队,那他们想要抵挡住北方军的进攻。无疑根本就不可能了。一些北洋政府的高官,甚至已经开始给自己找后路了。毕竟,北洋这条大船已经开始四处漏水了,他们没有必要和北洋一起陪葬吧
朱尔典爵士回到金陵之后,向伦敦发去了一份很长很详尽的报告。他在报告当中声称,北方军统一中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拥有超过一百一十万精锐陆军的北方政府。已经完全具备了统一中国的能力,即便其他国家干涉,也已经无法阻止他们了。除非西方世界能够再组织一次八国联军。否则的话,只能坐视北方政府一步步的崛起。
并且,就算西方世界联合起来,如果北方政府进一步的扩军,将陆军的兵力提高到两百万甚至更多的话,西方世界想要获胜,难度也很大。而且,为此要付出的惨重代价,足以让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为之而胆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想要灭亡或者打败北方军,已经不太现实了。中国恐怖的人口基数,使得北方军能够获得大量的兵员。想要在陆地上击败他们,那比登天还难。
另外,西方世界本来就已经分裂了,德国和美国明显是亲北方政府的。他们巴不得北方军和协约国发生战争,那样的话,他们就能够取代英法等老牌强国了。为此,英国必须要转变在华的政策了。
朱尔典爵士声称,北方军的实际掌控者,少帅吴皓轩是一个十分精明的人。对于国际局势,更有着敏锐的感知。他认为北方政府亲德国和美国,只不过是表象而已,是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更准确的说是为了自保和获得发展的资金和技术。
如果英国转变对华政策,积极的拉拢北方政府的话,未必没有可能将北方政府从德国人的怀抱中拉出来的。毕竟,德国人能够给北方政府的,英国人也同样能够给,并且给的更多。唯一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原本眼中的肥肉,已经不复存在了。
朱尔典爵士的报告,直接送到了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的手上。而爱德华.格雷爵士仔细了朱尔典爵士的报告之后,立刻前往唐宁街首相府,拜会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