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外宽内深(2 / 2)
荀攸觉得这般处置有些将矛盾激化,上升到朝堂斗争的意思,他冷眼瞧着贾诩,不知道对方这么做,对他又有什么好处?
皇帝走了第一步,就等着对方接招,此时也似乎轻松了许多。他走出亭榭,身后跟着贾诩二人,说道:“盐铁的事情这几天就会有眉目,到时候推行地方,大概又会兴起波折。尤其是河东,这个地方若是安置不好,盐铁之政就只是有名无实。”
“朝廷费尽心力弭平河东匪患,总算重获蒲阪盐池,这都是少府私财、朝廷资赡所在。”荀攸跟在后头说道:“若是治理无功,岂不是白费了骠骑将军的苦心?”
皇帝深以为然,接着荀攸的话,对贾诩问道:“王邑这个人,才华是有的,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担起这份重任。”
王邑作为凉州人,在朝中并无多少人脉根基,又因地域的关系而饱受偏见。如果不是这次贾诩的举荐,王邑根本不会出现在皇帝的眼前,更遑论为皇帝所用了。
作为王邑的荐主,贾诩笑着回道:“王文都在西河郡能使胡汉融洽相处,百姓拥戴,足以见其才。只是河东郡不比西河,现在又有盐铁大政。他能否担起重任,除了他本人,更多的还是在于陛下的看重。”
“只要他能把此事办好,我不仅会看重,更会重用他。”皇帝笑着说了一句,贾诩在这段时间在利益的驱使下,立场终于有所松动,对于皇帝执意削弱豪强这一难度巨大的事业,贾诩不再像最初那么畏之如虎,反倒偶尔会给皇帝出主意。
虽然贾诩肯定留了一手,但皇帝依旧很满意对方的转变,他随即敛去笑容,叹道:“河东那个地方,他若是真做出成绩了,那就是真了不得。”
皇帝心知王邑在河东不仅要办盐铁,还得忙于恢复生产、推行屯田,更要花心思应付那些豪强,与他们虚与委蛇。千头万绪,任何一件事情做不好都会导致身败名裂,贾诩莫名的信任王邑,而皇帝却对这个没有多少印象的历史人物不抱什么信心。
众人走到岸边,正准备上船,却见皇帝站在原地不动,愣愣的出神。
站在船边的穆顺小心翼翼的唤道:“陛下?”
“我刚想起一件事。”皇帝暗中舒了口气,回过神来笑道:“河东郡百废待兴,各地县令、农曹掾、典农将校等官缺的可不是一个两个,本来是想着该地县令,在任上的、继续留任;缺县令的、由朝廷调派。其余等官本该是如此,现在想起皇甫嵩当日面陈的河东局势,却发现还是我想简单了。”
荀攸皱起眉头,与同样不明所以的贾诩一起看向皇帝。
“这回皇甫嵩在录功奏疏里说;”皇帝笑着眯起眼睛,这是他每逢心里有了一个好算计时,都会出现的表情:“河东卫氏、范氏等皆奉派部曲,助力此战,颇获战功。既然如此,朝廷不如就地赐封,以卫固为河东郡农曹掾,范先为河东郡典农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