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二章:最后的进言(2 / 2)
喝了几匙药,喘息之声渐平,王厚的眼睛,却是慢慢的亮了起来。
“陛下交给臣的吏治革新,老臣自认为还是做得不错,现在大明不敢说个个当官的都清廉自守,但至少在制度的约束之下,在朝廷的监管之下,绝大多数都是想为国为民做一点事业的。”
“王老之功,是鼎立社稷的不世功业。”秦风肯定地道。“我要谢谢你,大明更要谢谢你。”
“要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盐政了。”王厚长叹道:“老臣不是不想动他们,可我大明,本身产盐的就那么几个地方,官府豪强绿林相互勾结,如果想动,必然便是惊天动地的大动作,但彼时我大明,实在是不能再翻这个锅盖,老臣也只能当自己是瞎子,看不到他们了。盐价高,质量次,私盐猖獗,苏开荣曾跟我说过,盐课每年流失只怕不下百万之巨,每每想起这些,老臣这心里就跟猫抓挠似的。”
秦风轻轻地捏了捏王厚枯干的手,“王老,你总得留点事给别人做,把功劳分润一点给其它人啊,您要把事情全都做完了,后来者没有功劳可立,岂不是让他没有了升官的路子?”
王厚咭咭笑了起来。
“我倒想多做一些,可惜做不了啦!陛下,盐务一事,臣虽然没有做,但却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越想便觉得这里头越复杂,当真是牵一而发动全身,一个不小心,便会动荡朝政的,您想想,百姓每天都要吃盐,这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但委实是一件大事,需得谋定而后动。”
“王老放心吧!”秦风淡淡地道:“对于这件事,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总在这几年,便把这事儿办了。现在倒是有一件事,我想听听您的看法。”
“陛下请说。老臣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吏部出缺,您觉得这天下官佐,谁更合适接您的位子?”秦风问道。
王厚盯着秦风看了一会儿,点了点头:“老臣明白了。当天大明天下,最出色的两位官员,无疑便是太平郡金景南,沙阳郡方大治,您这是在为储相作准备吧?”
“什么都瞒不过王老,不错,我是有这个想法。”秦风道:“现在朝堂上下,对此却是各有看法。权云也快要六十了,就算他还能再干十年,我也得为以后打算了。”
“两人的确都各有优劣,不过老臣还是有一点小想头的。”王厚想了想,道。
“王老请直言。”
“金景南锐意进取,不过手段有些酷烈,方大治外圆内方,手段更圆滑,在老臣看来,前十年用金景南,替陛下扫除荆棘,后十年用方大治,抚平创伤。”王厚道:“陛下不妨将两人都调到朝廷中枢来,一方面培养二人的大局观,一方面也让二人互相督促,不敢松懈。”
秦风沉吟片刻,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只怕未来金景南的下场便有些堪虞了。”
“有陛下这位仁厚君主在,金景南不会没了下场,。”王厚轻轻地道:“一切都在君心。”
“谁接吏部?”
“想要扫清盐务上的困难,老臣属意金景南。如果让方大治来做,只怕会留下不少的手尾,以后还要费事,让金景南来做,便可以将内中弊端一扫而空。”
“我明白王老的意思了。”秦风点了点头。“只是要将二人都调到中枢来,却又要职位相当,现在倒是有些难处。我准备挪一挪苏开荣。”
“陛下,现在苏开荣还不能挪。”王厚摇了摇头,“老臣也知道,苏开荣,苏灿父子执掌着大明财权,实在是不合规矩,但苏开荣有小辫子可抓,不虞有他,苏灿那人,在政治上的野心倒不大,一门心思的想着他的票行天下。所以倒不必急。”
“这样啊?那金景南,方大治如何安排?”秦风问道。
“政事堂该添人了。”王厚道:“以方大治为次辅,兼管吏部,金景南亦晋位次辅,兼任都御史。都御史管监察院,由金景南来收拾盐务摊子便名正言顺了。”
这便是要从首辅权云手里分权了。
“陛下,首辅权力不益过大,像大楚前首相杨一和那样,是万万不行的。齐国首辅,权力却又太小,事事操之皇帝之手,不免会有所疏漏,而我大明,陛下一直将心思放在开拓疆土,一统天下之上,这内政却都丢给了首辅,眼下时日尚短,自然没有什么问题,但时日一长,权云真成了杨一和,与国,与君,与他本人,都不是一件好事。”王厚轻轻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