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四章:备战(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马前卒 !
看到秦风眉头紧锁,闵若兮忍不住道:“要不然,我写一封信给二哥,如果齐人当真向我们进攻的话,请他发兵相助,只要东部楚军倾力进攻的话,齐人压力一大,向我们这边进攻的力度就必然减小了。”
秦风感激地看了一眼闵若兮,伸手握住了妻子手,但却坚定的摇摇头,妻子与闵若兮已经算是决裂了,这一次为了自己,却肯向她的二哥低头,以闵若兮的性子,当真是难为她了。
“不,不必。”秦风道:“齐人如果倾力进攻我大明,楚人只要还明白唇寒,就必然会自己出兵相助,如果他们想坐看我们来一场龙虎斗,两败俱伤,那你写信也没有用。”
郭九龄在一边点头道:“陛下所言极是,况且现在执掌东部边军的是罗良,此人对我大明可没有什么好感,闵若英对其倚重,指望楚国出兵牵制齐国兵力,只怕是不可能的。从我在楚国哪里拿到的情报来看,楚国人只怕已经进入修整状态了。他们与齐国已经打了好几年了,兵疲国困,先皇留下的丰厚的老底子,只怕已经剩得不多,难得有这样的喘息之机,他们定然不会答应我们的要求。”
闵若兮轻叹一声,自从大哥死于二哥之手,她就已经明白,在国家大事面前,个人亲情,当真算不得什么,就算自己肯低头,二哥也未必会答应。就算二哥会答应,他手下的那帮大臣们也未必肯答应。
“与其求楚国,还不如求秦人。”秦风沉思片刻,“现在我们与秦人关系较好,他们也一直依赖我们提供的粮食,钢铁等战略物资,双方有利益纠葛,如果我们败于秦人,他们只怕会更有痛感,我给邓朴与肖锵各写一封信,请求秦国到时候出兵,只要肖锵到时候自虎牢关攻出来,秦明两国共同抗齐,必能扼制齐人攻势。”
郭九龄点头:“陛下此言极是。肖锵现在意图自立门户,对我们有所求,我们找上门去,他必然会痛快答应,不消他们当真走上战场,只消他摆出进攻的架式,便足以为我们减轻许多的压力。”
秦风站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了几步,昂起头,脸上露出坚毅的神色:“请求外援,亦只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我们自己。我大明虽然建国,但根基一直不稳,内忧,外患,一齐来袭,真正要让我们大明立于虎狼之邻一侧,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实力。那么这一仗,就是我们真正的定鼎之役,打赢了这一仗,大明便会度过最大的难关,从此再无关碍。”
说到这里,他笑了笑,看着闵若兮:“就算打输了,情况难道比我们四年前刚刚来到前越的时候还差吗?那时候,我只有六百余残兵败将,兵甲不整,啸聚山林。所以,我失败得起,至少,我现在腾挪的余地,比那个时候可要大多了,手里能打的牌,也比那时不知多了多少。”
“此战,我大明必胜。”郭九龄亦是大声附和。其实久经世故的他,深知秦风说这个话,只不过是安慰闵若兮而已,那时的秦风,的确实力太过于弱小,但他面对的敌人却远远不同。就算后来秦风初露狰荣,在大国眼中,那也不过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而秦风也正是利用了各国之间的这种心理,在夹缝之中,硬生生的走出了一条宽敞大道。
但现在,却是大不相同了。不论那个国家,都已经将秦风放在了与他们对等的地位之上,双方再狭路相缝,如果说以前秦风碰到的只不过是对手的几根手指,这一次,对手却会全力以赴合身扑上来,大明所要迎接的风暴,与以前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此次之凶险,比之以前任何时候都要更大。大明国要同时应付两场战争,其中一场,还是国力兵力远胜于大明的庞然大物齐国的进攻。
夜已深,秦风的书房之内,却仍是灯火通明,从下午开始,左相权云,兵部霍光,户部苏开荣等大明重臣便齐聚在这里,商讨着如何应对此次面对的凶险局面。
“齐国虽大,但此战之关键,却并不在我们如何应对齐国进攻之上。”秦风看着麾下重臣们,“而在于我们什么时候能平定北地四郡,如果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北地四郡的蛮人,那么我们的兵力便能倾巢而出,去应对齐国的进攻。不说打败他们,只消与他们打成一场持久的消耗战,扛住对手的进攻,最先服软的便不会是我们,而必然是齐国。”
“陛下所言极是。”左相权云肯定的点头:“齐国之所以敢向我们动兵,无非是看准了北地四郡之乱会给我们造成困挠,特别是正阳李维,葛乡等人有可能的叛变,会造成正阳门户大开,如果让此奸计得逞,则蛮兵必然会横扫正阳,与齐人两面夹攻沙阳,两股兵力合拢,则大明危矣,但天幸鹰巢的神鹰计划得以成功,让我们提前知悉了李维葛乡等人的不稳,让我们可以提前应对,那么这一战,我们便有七八成的把握能够获胜。”
他转头看向郭九龄,“郭统领,我要向你道歉,当初神鹰计划策划之初,我是反对的,因为投入太大,回报却看似渺芒,特别是赔上了前越太子吴京,更是让我不赞同,现在看起来,天幸有这计划,否则李维葛乡二人,必然给予我大明以重创。”
郭九龄还没有来得及答话,一侧的霍光也笑着拱拱手:“我也要向郭统领道歉,为了让神鹰长成,鹰巢策划让神鹰多立功勋,为此我们大明军队不得不付出一些代价,为此流了不少鲜血,当初,我是认为这些鲜血简直就是流得莫名其妙,现在看起来,一切都值得的,那些小损失,比起我们即将获得的大胜利,简直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