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送礼(2 / 2)
这可不符合大清皇族一贯以来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之前没时间和心思享受也就罢了,现在有强烈的需求就不能马虎行事了。
于是,各地督抚很快便接到了帝后门人的隐晦暗示:该给皇帝太后上贡啦!
一干封疆不管怎么想的,总之纷纷掏出大把银子,在进京述职期间讨好了一把两宫太后。
吴可也不能例外,去年是他刚上任第一年,所以朝廷特许不用上京述职。可是今年就不同了,他已经彻底掌握两广军政大权,而且还干得有声有色,不论是两广官场还是京城朝堂都有意让他上京接受表扬。
尽管吴可对所谓的表扬不屑一顾,什么好处都捞不着还得出大血,不过环境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再说了进京也有进京的好处,起码与盟友联络感情以及打探朝堂风向就比书信往来效果要好。
同时他也得防着有人觊觎两广繁华,出阴招暗地里又将他给搬走,这样的事儿他是万万不能答应滴。
还好,两广之地富饶,各种新奇西洋货物应有尽有,加上南海特产贵重珊瑚以及珍珠,倒是不愁送给朝堂大佬和帝后的礼物。
在他看来能花钱解决的问题就不算问题,能用金银珠宝以及南海特产稳住朝堂上下也算好事,起码不用过分担忧来自朝堂的明枪暗箭。
只能说顾命大臣太过不顶用,当初他可是冒了极大风险提醒这帮家伙,最后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辛酉政变’化为泡影,没让顾命八大臣从承德回京后给一锅端,可没想到他们坚持了一年多时间便被整成傻鸟,眼看着大厦将倾就要完蛋。
要是顾命大臣们能坚持得久一点,朝堂也会多混乱一段时间,垂帘之后听政的那两位皇太后哪有心思找他们这些督抚要钱?
去你马的,真以为老子是提款机啊?
朝堂上的争斗他是真没兴趣参与,争来争去又有什么意思?
随着大清内地战乱连年,各地督抚手头逐渐掌握了地方上的军权和财权,这两项权力的下放意味着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掌控逐渐削弱,朝廷除了还牢牢掌握着人事任命权之外,慢慢失去了对地方督抚的威慑。
弱干强枝取祸之道也,这样的情况再发展下去估计朝廷将威信全无,地方上督抚坐大不知什么时候延绵了两百来年的大清朝便会轰然坍塌。
要不是咸丰十年吴可带兵及时赶来支援,保住了京城不失的话,只怕此时朝廷威严早已丧失怠尽。
一个连首都都被外敌攻破了的国家,在之后又表现得软弱可欺,要是还能得到手下大臣百姓们的敬畏就见鬼了。此世京城虽然保住了,可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焚以及列强联军打到京畿兵围京城,依旧让大清朝脸面无光威信损失严重,各地督抚逐渐有阳奉阴违之态,他吴可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已经受够了四处流浪的日子,眼下两广局势一片大好,他已经打算在此扎根,看以后国内局势变化再做进一步打算。
不过如何,在此时两广实力还没彻底凌驾于周围省份之前,他还得装出一副老实摸样,带着数船价值连城的珍贵礼物,冒着秋末逐渐冰凉下来的天气向京城赶去,说是述职其实就是去送礼的。
一路乘船先到江西,而后转到长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经过一个来月的航行终于抵达京城。
一路上所见所闻真真让他心情沉重万分,他没想到连年战乱对经济民生的破坏到了这般程度。河道两岸流民遍野,沿途城镇无不市面萧条来往百姓面黄肌瘦以不遮体,就连官军也一副无精打采毫无士气的摸样。
就连号称大清精华地区的两江和中原地区,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让他大感痛心的是,两江的民政凋敝就连在他的治理之下被奉为膏腴之地的淮北也受到巨大影响,无论经济还是民生情况都不是很好,过路停驻之时还有不少两江士绅跑来诉苦,状告湘军治理期间的无序和混乱,情况比之吴大总督在时差了不止一星半点。
要说吴可心里不恼火那是在骗鬼,毕竟自己辛辛苦苦的成果被人搞成这副摸样,要是曾国藩或者哪位湘军大佬就在跟前的话,他不保证会不会怒火冲顶破口大骂。
可大清政治生态就是如此,所谓‘人亡政息’他虽然没死,可是湘军一干大佬都是极有主见的读书人,对吴可在两江任上实行的那一套根本不屑一顾。
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眼下他已离开两江任上两年,就算心中有再多不甘也只能生忍着,除了鼓动一干不满的两江土豪搬到两广之外,其它的啥也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