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教育的差异和结果(1 / 2)
最快更新官面浮出最新章节!
沙拉是二战犹太遗孤,是一个生长在华夏的有犹太血统的上海人。他在上海生活了40多年。其间,有过3次婚姻,每次婚姻结束都给她留下一个孩子,共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90年代初,他带着3个孩子去了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以色列。那年大儿子以华14岁,小儿子杰瑞13岁,女儿美美只有2岁。在那里,她受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已经成为了富翁。
去以色列之前,沙拉对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中国式教育。她像大多数华夏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沙拉把这一华夏妈妈的思想带到了以色列,每天先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然后他再去卖春卷;晚上,劳累一天的沙拉在灯光下用亲手做的识字图片教孩子学希伯来语。不论多么忙、多么累,沙拉都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像在华夏那样督促他们学习,把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自己的希望,直到有一天,邻居看到沙拉总是一个人承担全部的家务、一个人炸春卷赚钱,就责问她:“你怎么能这样呢?怎么不让孩子帮你?”在以色列,一般的家庭,孩子必须从小就承担家庭责任,帮助父母一起干活,同时,孩子十四五岁都会主动出去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这种思想,改变了沙拉。
在犹太人看来,即使是一个十分渊博的学者、哲学家,如果他赚不到钱,一贫如洗,那学者的智慧只是死智慧、假智慧;真正智慧的人应是既有学识又有钱的人。懂得了这个道理的沙拉决定给孩子们提供赚钱机会。她以每个春卷0.3谢克尔的价钱批发给儿子,让他们自行加价出售,利润归己。孩子们知道家里没钱了,他们一饱尝贫困的苦楚,听说有钱赚都欢欣雀跃。第二天,两个儿子个自带20个春卷去学校卖。于是,他也开始让是让孩子一起炸春卷、卖春卷。她常对孩子们说:我们很穷,家里快没钱了,需要你们用双手的劳动去换钱。
有一件事深深教育了她。沙拉想买一盘希伯来语教学磁带,那磁带只有机场有售。机场很远,于是,他跟别人借了盘磁带,求邻居孩子帮忙复制一盘。两天后,那个孩子把磁带送过来,跟沙拉要25谢克尔。沙拉惊呆了:买盘空白带只要4谢克尔,买一盘原版带附一本教材才要15谢克尔。那孩子理直气壮地说:“我给你复制者盘带要坐车去,车费呢?我要回来,车费呢?还有我的时间、工钱呢?
我才要你25谢克尔,多吗?”莎拉说:“你不过是去你父亲的店里买盘空白带给我录一下,帮个忙。”那孩子说:“我为什么要帮你忙?我跟你是朋友吗?不是!”莎拉说:“可是,我们认识这么久了……”孩子说:“认识有什么用?我认识银行,银行给我钱吗?”那孩子让沙拉明白了,有偿服务不仅是对他人劳动付出的一种尊重,也对培养孩子的赚钱能力和责任意识有益,因为赚别人钱时,就得对别人负责。
所以,儿子以华和杰瑞从语言学校毕业后,我就把杰瑞送到面包房去打工,让以华去中餐馆打工。沙拉说,14岁的杰瑞每天要干将近20个小时的活。我很心疼,但理智却告诉我,把鸟养在笼子里,他就会等着人去喂;把鸟放出去,它就自己觅食。既然杰瑞没有跟我讲自己做不了,那么我就装作不知道好了。从这时开始,他们开始抢着用自己挣来的钱为家里付水费、电费等。因为能为家庭的开销付账,让他们很有成就感。沙拉说,很多华夏孩子觉得教育自己的孩子不看重钱是一种美德。甚至孩子长大了都不会花钱,不知道钱的重要这是很可怕的。
沙拉说,我的孩子的学费都是他们自己赚取的。而自己支付学费和赚取学费的不同寻常的经历,让以华和杰瑞更加知道学习机会的难得,他们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犹太人常讲苦难是最好的锻炼生存能力的方法。可是华夏的家长们却往往相反,不让孩子承受一点点苦。我的教育经验是,挣钱不仅没耽误孩子们的学业,反而激发了他们读书的欲望。
说实在话,我对孩子的学习很重视,但我对他们说,如果你能够顺利学好,你就全力以赴学好它。如果你学不好,你就是在浪费时间,请你不要浪费,请你赶快赚钱。你要么靠知识吃饭,用脑力赚钱;要么用体力去赚钱。所以,杰瑞曾经说,对他这样的穷孩子来说,想要改变命运、过上富人的日子,就得读书。
他把书本复印在纸上,把纸贴在面包架上,边干活边读书。而那时候沙拉完全有能力支付家庭开支,但她却希望孩子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她说,我要让孩子知道,你想要得到的东西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给你的,你一定要学会在逆境当中生存,即使在得不到的时候仍然感恩这种生活,感谢母亲。